第1649章 修心(1 / 2)
华夏关于龙的传说太多太多,关于龙的形态也太多太多,多到即便是用十年时间也研究不完。
因为华夏真正具备文字文明的时代不过区区三四千年而已,更长更古老的历史文化都在三四千年之前。
东方之神东方青龙,唐阳羽此刻的眼神不自觉透过重重迷雾透过高高屋脊看向似乎遥远的东方。
他是人不是龙,龙更多存在于传说当中,可他为什么却有种化身为龙的疼痛感?
不知为何他此刻突然想到了一种拳法,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拳法,难道非要经过如此痛苦的自我毁灭才能找到事情的真相。
他没有练过七伤拳,现在却很想练来试试,也许宇宙之中的很多秘密就是如此不合理当中揭开本来面目。
七伤拳是《倚天屠龙记》中较为神奇的一门拳法,谢逊凭着这门拳法武功大进,才能在少林寺地洞之中打败成昆报了家仇,但是谢逊也因为习练七伤拳身体受到很大的伤害。
谢逊心性大变,一是因为成昆杀了他全家一十三口,二则是因为练了七伤拳。特别是在雷雨天气时,谢逊就会狂性大发,张翠山和殷素素就曾因此差点死在谢逊手中,谢逊的双目也是因为狂性大发被殷素素射伤。不过张无忌的出生,让谢逊心性恢复了不少,从小说中来看,认了义儿之后,谢逊也没有再发狂性了。
据谢逊所言,这七伤拳实在是一门先伤己后伤敌的拳法,他在教张无忌拳谱时,曾说:“这‘七伤拳’不练也罢!每人体内,均有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一练七伤,七者皆伤。这七伤拳的拳功每练一次,自身内脏便受一次损害,所谓七伤,实则是先伤己,再伤敌。我若不是在练七伤拳时伤了心脉,也不致有时狂性大发、无法抑制了。”
当然,谢逊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他接着还说了:“倘若我内力真的浑厚坚实,到了空见大师、或是武当张真人的地步,再来练这七伤拳,想来自己也可不受损伤,便有小损,亦无大碍。”
谢逊所料不错,但又可以说有些错误。所料不错就在于,谢逊之所以会狂性大发,确实是因为自己内力不精,练七伤拳时伤了心脉,但是错误的地方在于,如果他的内力真如空见大师或是张三丰的地步,再练七伤拳是真的不会有损伤了。
这个观点,从崆峒派祖师木灵子的情形就可以得出来。在小说里面,张无忌为化解六大派与明教的仇怨,为明教出头,与六大派约战,崆峒派的宗维侠就说:“七伤拳是我崆峒绝技,怎能说有害无益?当年我掌门师祖木灵子以七伤拳威震天下,名扬四海,寿至九十一岁,怎么说会损害自身?”
面对宗维侠的质问,张无忌非常轻松就回答了:“木灵子前辈想必内功深湛,自然能练,不但无害,反而强壮肝腑。”此时的张无忌不仅修习了九阳神功,还练了明教的护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再加上当年随谢逊学过不少武学理论,在武学上的见识已经今非昔比,所以他所说基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事实上,崆峒五老中,宗维侠因习练七伤拳确实出现了一些自身损伤的情况。张无忌说宗维侠的云门穴、青灵穴等处的症状,与宗维侠身上伤痛分毫不差,正是张无忌深明拳理和医理说出来的。
所以说,谢逊和崆峒五老练习七伤拳都练错了,原本七伤拳拳谱总纲上对他们谆谆告诫“若非内功练到气走诸穴,收发自如的境界,万万不可练此拳术”,然而练武之人,看到一门精深武学难免技痒,总想去学一下,这点在张无忌习练乾坤大挪移时,金庸先生作过详细解释。
其实这也是谢逊奇怪崆峒派有此强大的镇门武学,却无人以此拳名扬天下的答案。
我一看到了时候立刻回应,“提起崆峒派,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未伤敌,先伤己,一练七伤,七者皆伤”的七伤拳。崆峒派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中国的五大门派,虽然崆峒派的名头不如其它四派响亮,但崆峒武功却是远远要早于少林、峨眉、武当等门派。”
“但是崆峒派武功源于”雄视三关、控制五原”的崆峒山,兴起于盛唐,晚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据古籍《山海西经》中的记载,崆峒山古称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至唐代最终名定崆峒山。在距今3600-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崆峒山生息和繁衍,他们在同野兽的生死搏斗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兵器,并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这也是崆峒派武功最早的雏形。”
“崆峒武功出自于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的甘肃人飞虹子。飞虹子以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的理论为基础,并吸收了当时瓜州等地的舞蹈,创建了崆峒派的玄奥武功。”
“崆峒派的武功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上成一体,堪称是玄奥隐秘。崆峒派武功的特点在于一个”奇”,其出奇之处并非是“七伤拳”,而是指它诸多的出奇之处,例如崆峒派的兵器,多以小巧玲珑、不易被对手发现而著称,且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内,所以在交手中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