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节(2 / 3)
奏疏,直接质问当朝宰辅。”
“这就犯了《职制律》中‘不依奏疏、书格上奏’和‘不由所管而越上者’两条罪名,按律该各杖六十才是!”
“再有,李敬玄还妄议了平阳昭公主!正如姜相所言,公主是先帝的同胞长姐,陛下的嫡亲姑母,更战功赫赫,也是李敬玄配议论‘未尝不可’的?”
媚娘凤目微竖,露出厉色来:“《唐律》中可还有一条,‘言议政事乖失、更兼涉乘舆者’徒二年!”
所谓‘涉乘舆者’,便是言谈涉及甚至不敬尊者的意思。
虽说‘乘舆者’多半指皇帝,但平阳昭公主身份功绩不同,与李敬玄相比,自然也不是他能随意评价的‘上位尊者’。
媚娘就这样当着皇帝的面,把李敬玄的罪名一一数过去。
然后又对着姜沃‘不满’道:“他又不是没有罪名,完全可按大理寺的律法走,你何苦按吏部的调任秉公办事——京官外调还升半级。”
媚娘这句话说完,与皇帝刚才的话一致,直接把姜沃调任李敬玄之事,彻底定义成了姜沃为人太和善,过于秉公办事。
姜沃闻言‘垂首内疚’,对二圣道:“其实,臣不是秉公办事,亦有私心。”
她直言无讳道:“李敬玄并不只是御史中丞,更是东宫属臣——陛下这几年,已经处置了两回东宫属臣,尤其以上官仪罪重致死,朝野惊动。”
“臣知陛下是为了东宫清明,一切为太子考量。然朝臣们未必解陛下君父之心,只怕多有猜疑。”若不是怕群臣猜疑太子之位不稳,皇帝又何必令英国公为太子太师坐镇东宫。
姜沃能体会皇帝的心意,故而,她选择这样处置李敬玄。
她知道,虽然皇帝口中说她心慈手软,但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是皇帝满意的。
此时姜沃也毫不隐藏道出自己的‘私心’,也是皇帝的心意——
“如今李敬玄之事,臣不以大理寺罪名,而以吏部调令行,便是有些私心,东宫不出罪臣最佳。”
果然皇帝听过后叹了一声道:“姜卿的公心是为朝廷,私心是为朕与皇后,更是为太子啊。”
“就依姜卿之言行吧。”
姜沃这才告退,很快按照流程,将吏部调任令交于中书省,等着门下省审批。正式通过后,李敬玄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既然送到了中书省,就是公诸于众,这封调任令的具体内容,当天就传遍了朝廷。
别说李敬玄本人是怎么一个晴天霹雳痛不欲生了。
旁的朝臣亦十分惊骇畏惧——
不同人看事情角度不一样。
在帝后眼里不过是官职调动,甚至姜沃不以罪名论之,已经是给李敬玄留了颜面,不对,李敬玄有什么颜面——已经是给他东宫属臣的身份留了颜面。
别说媚娘喟叹姜沃到底心软,就算是皇帝都觉得,姜卿行事宁和谨慎,一心为他,果有英国公之风。
但从朝臣的角度来看,震慑却够大了!帝后看天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去哪儿都是调动而已,都得好好干活,给个都督难道还不是恩典?
但绝大部分臣子,是不把边关之地的官位当成官位的,只当成流放的枷锁!
什么三品都督啊,去那种蛮夷之地,时不时担心命都要没了,给个一品也不能干啊!
与其去战乱边地当个什么都督,真不如在京中弘文馆、国子监啥的当个安稳的八、九品学士。这绝对是大部分的官员的心思。
原来姜相不出手则已,一出手这么狠!
故而对姜沃来说,这个结果算是合乎预期的:皇帝心意、东宫颜面、朝堂威慑都顾及到了。
若是就此过去也罢了。
但今日,太子还是派人前来,指她挟私报复。
姜沃心底一片平静,没有任何失望:她已经为东宫退过一步,也在帝后跟前留过了余地。
彼此留面子的路走不了,那就走一条‘正常’的路吧。
太子纳谏
窗外春光烂漫。
然吏部尚书屋舍中,姜沃与太子左谕德隔案而坐,气氛却如秋冬冰霜。
她方才回想帝后不过几息,故而对面的萧德昭根本还没絮叨完,依旧在苦口婆心:“姜相,太子殿下亦有明见,李敬玄自是言辞有失。殿下也虑到,姜相为宰辅官体贵重,李敬玄此番有错也该罚。”
“然正因姜相官体贵重,才更要为自身名声考量啊。李敬玄当众质疑姜相有私心,姜相若宽宏大度一笑了之,方为雅名。”
“且还有一事,下官实在是为姜相思量着想。”萧德昭换了语气,推心置腹一般道:“姜相到底与旁的宰相不同,是女官入朝——既如此,姜相就更该比旁的宰相更谦重些,才不辜负圣人殊恩提拔之意不是?”
“李御史有瑕,姜相恕过,人人都会赞姜相仁厚,钦佩姜相的品行。可若是如此这般将人调出京中明升暗贬,李敬玄也罢了,岂不是伤了姜相名声?”
↑返回顶部↑